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,至少在殷商晚期就已经有了象箸的记载,象箸就是用象牙制成的筷子。比较起来,西方人直到中世纪才出现吃饭用的刀叉等工具,其历史最长也不过五六百年,而印度人至今仍然用手抓饭吃。可见我们的祖先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。
也许有人会说,筷子不就是两根小木棍儿吗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值得这样大书特书吗?不错,确实如此。但是,如果想一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学用筷子时付出的努力,我们就会领悟到,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决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筷子的发明使用,与中国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。
至少在秦汉以前,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是小米。小米是从谷子中碾出的米,谷子在古代称作黍。在现今小米属于粗粮,甚至杂粮。谁都知道,中国北方的气候适合种植小麦,而小麦磨成的面粉要比小米好吃,营养也好。为什么中国北方在古代不把小麦作为主粮呢?
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。冬小麦头一年秋季播种,第二年夏季收获。四月底到五月初正值冬小麦扬花灌浆期,必须保证土壤水分的供应,否则就会减产,甚至绝收。春小麦当年春季播种,四、五月份则是春小麦的拔节期,同样要求充足的水分供应,否则连种子都收不回来。中国气候的特点是秋雨型气候,北方尤其明显。秋天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,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降雨天气,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。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“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旧天惊逗秋雨”,说的就是这种气候特点。在秋雨型气候条件下,在没有灌溉的雨养农业中,只能是秋雨春用。秋季的降雨蓄存在土壤中,经过一个少雨干燥而多风的冬季和早春,土壤中的水分耗损较多,剩余的水分只够作物出苗,维持一个多月的生长之用,到春末夏初的四、五月份,头一年蓄存在土壤中的降雨已经消耗殆尽,必须有几场透雨才能保证庄稼的生长。所以,四月底到五月初的降雨对粮食产量至关重要,而中国的气候恰恰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进入雨季,全年的第一场透雨来得有早有晚,很不稳定,来得晚就造成春旱。在灌溉设施简陋和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,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小麦,产量必然很不稳定。四、五月份降雨充足的年景小麦产量不错,可以保证全家的口粮;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,春旱严重则小麦产量低,全家人就将生活无着。所以,尽管小麦很好吃,但在古代,中国北方民众却不敢把全家人的生计寄托在小麦种植上,不敢把小麦当做主粮。至于豆类作物,一是产量低,二是生长期长,同样不适于当做主粮。谷子生长期短,少则六七十天,多则百十来天就成熟,受灾后重新播种仍可收获,仍能保证一定产量。因此,谷子每年的产量比较稳定,长期被用作主粮,道理就在这里。“谷”也因此成为粮食的总称之名,即“五谷”。
中国北方旱涝灾害频繁,不仅经常发生春旱,夏旱、秋旱同样也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。以至于中国人把“久旱逢甘雨”列为四大喜事之一;以至于把乐善好施、急人之难的善士比作“及时雨”;以至于把人生之需写作“雨而”,“及时雨而已”。这样旱涝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,也使得中国北方长以谷类作物为主粮,并形成了饿死不吃种子的传统。
上述这些还只是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情况,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达。如果再向前、向远古回溯,前推到原始农业时期,那时候农业生产技术极其简陋,即使种植生长期短的谷类作物,在干旱频繁兼有洪涝灾害的气候条件下,粮食产量也会低而不稳,难以确保全家人吃饱肚子。这样的生存状态,导致中国先民首先考虑的就是节约用粮,珍惜每一粒粮食,即使当年粮食丰收,也要为来年粮食欠收预作准备,不会吃光用净,这就是忧患意识。
粮食是最可宝贵的东西,自然应该有计划地吃用。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粮呢?我想那时的中国北方先民们,在野生植物丰富的季节,一定是经常采集野菜树叶掺上适量粮食一起煮食,过着半菜半粮的生活,年景不好时尤其如此。至今在某些地方,饥荒之年“半年糠菜半年粮”也是常见的事情。野菜树叶掺上粮食一起煮就是粥。谷米颗粒小,加工去壳简便,不需捣碎即可掺上野菜树叶煮粥吃。
有专家考证说,“茶”字原来是粥的意思,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。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食物叫“油茶”,先用羊油把面粉炒熟,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,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,属于中国式方便面。在这里,“油茶”一词中的“茶”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。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“吃早茶”,实际上也是使用的“茶”字的原始意义。在湖南口音中,“吃”字读作“恰”,很接近“茶”字读音。在华北一些地区,把“熬玉米粥”称为“擦黏粥”,同样,“擦”与“茶”同音。这些现象都说明“茶”原本是混有菜叶树叶的粥。后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,粮食有了基本保障,人们已经能够吃上纯粮食粥,野菜树叶不再是主食,“茶”这个概念也就从粥中逐渐分化成出来,成为茶水之“茶”。
考古发现,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炊具是一种叫做鬲的陶器。鬲,圆口圆腹,三足。鬲足中空呈长乳状。这样的足既能稳定支撑鬲体,架在火堆上又能增大受火面积,是相当合理的设计。鬲足的空腔与鬲腹相连,最适于烧煮开水和粥之类半流质食物。这些说明,在新石器时代,中国先民以粥为主食。
新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刀具,只有石刀,无法将野菜树叶之类剁成碎沫,只能粗略撕几下,就与小米一起投进鬲中煮粥。这样的菜粥吃起来是很费事的。喝粥时,菜叶树叶会堵在嘴边,阻碍喝粥,煮熟烂软的菜叶树叶纠缠在一起,也不容易分开来一口一口地吃下。如果下手捞着吃,一则粥热下不去手,二则会把手弄得淋淋漓漓,很不在卫生。特别是捞吃菜叶树叶的手,淋淋漓漓,无法做其他事情,很不方便。可能是某个古人机缘巧合,试着用小棍之类挑拨热粥中的菜叶树叶而食,一举解决了大难题,人们因而群起效仿。此后经过古人们长期试用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,拨食菜叶树叶而食的木棍最终被固定为两根。熟能生巧,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,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,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,筷子就诞生了。在这里,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,两者缺一不可。当然这些都是针对中国北方而言的。中国北方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其文明进程比较快,随着人口融合和文化交流,筷子也随之传遍全中国,成为中国文化元素之一。
在全世界范围内做一下横向比较,筷子只能出现中国。古埃及、古印度和古巴比伦人都较早进入农业文明,其文明发祥地都分布于沙漠中的大河两岸,属于绿洲农业,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,有灌溉则粮食基本有保证,用不着吃菜粥用筷子。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,容易去壳,可以蒸煮成团,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,印度人的这一进食习惯甚至沿续至今。欧洲人主要由游牧生活走入文明,游牧民族的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,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;继而选择气候适宜的地中海沿岸定居进入农业文明,粮食同样有保障,同样无需吃菜粥用筷子。
筷子有筷子的精神。吃饭时,筷子成为我们手的一部分,随心所欲,以致于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可以说达到了“筷人合一”的地步。这就是筷子的第一个精神——“物我合一”的精神。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是“物我合一”的典型,农民使用农具,工匠使用工具,无一不是把工具视为自己身体一部分,视为自己的生命,老农甚至把牛马视为自己家庭的一员,视作自己的朋友。这些都是筷子精神在不同事情中的体现。西方人总是把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,对立起来,把一切外物都看作是供自己驱使的东西,绝无个人的精神寄托其中。由此可见,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多么浓厚的中华文明元素。
刀子和叉子用起来简洁明了,不用练习,拿起来就能用,与傻瓜相机、傻瓜电脑一样,都属于“傻瓜式”用具。筷子则完全不同,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使用,即使请高手指导,哪怕是讲上三年,不经过刻苦练习,同样用不了筷子。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筷子的使用技巧是无法传授的,可以把它归结为“自习式”工具。这就是筷子的第二个精神——自习精神。中国的许多发明都有“自习式”特点,毛笔、汉字、汉文、书法、造纸术、印刷术、中医、瓷器、独轮车、算盘、精细耕作法、风筝,等等,无一不是自习式的技术。所以,最简单的筷子是中华文明中自习式技术的典型代表。自习式技术掌握起来要费一番周折,但掌握之后就会发挥巨大作用,具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。更为重要的是,在掌握自习式技术的过程中,人们不知不觉之间就进行了一次解决系列难题的训练。中国人在世界上以善于解决难题著称,与其在孩童时期学用筷子的刻苦经历不无关系,可以说,筷子是中国人走向心灵手巧的启蒙教师。
筷子的第三个精神是自省精神,是不怨天尤人而反求诸己的精神。《世说新语》记述一个故事:某高官用筷子夹蛋吃,夹来夹去,蛋最后滑落到地上。高官大怒,抬脚去踩,蛋又从脚底滑脱。高官怒火中烧,从地上捡起鸡蛋丢入口中咬碎吐到地上,随之气极败坏地用脚一边捻蛋,一边口中念念做声:“叫你跑,叫你跑!老子叫你永远跑不了!”看到这里,读者一定会笑出声来,嘲笑那位高官:不怪自己筷技不精,反怪鸡蛋狡猾!所以,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,我们每个人都被打上这样的铬印:当事情做得不顺利时,要反省是否自己技艺不到家?是否自己不够细心?这就是反求诸己、不怨天尤人的精神。西方人说“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筷子则为我们阐明了更深一层的道理:只有努力练习,有本事才能吃到饭!
筷子的第四个精神是合作精神。两根筷子自身就是合作精神的形象化阐述。合作精神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元素之一,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。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”,“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”,说的都是这个道理。我们自称炎黄子孙,互相承认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子孙,意味着我们应该互帮互助,意味着合作是我们血脉相联的本性使然。与此相对应的是,西方人互称公民,互相之间独立性强,其合作是出于各自的需要,是被动的,说白了,是互相利用。
筷子的第五个精神是实用精神。筷子不需要考究的选料,不需要精细的工艺,没有华丽的外表,没有高贵的出身,更不用精心维护,却能完成餐桌上几乎所有动作。筷子没有刀叉那样明确的适用范围,不要求专业对口,只要兴���所在,大有发挥余地。只要功夫到家,别人用筷子做到的事情,你绝对能够做到,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,你也将能做到。筷子方便实用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。天底下还有什么东西能像筷子这样能让我们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呢?
筷子,平凡而简单,简单得只是两根小棍儿。世间也没有如此简单的工具,简单得使人必须通过艰苦练习,练习到心灵手巧之后,它才成其为工具。筷子上刻写着天人合一、自习、反求诸已、合作、实用五大精神,约成了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。所以,称筷子是中国先民伟大发明,一点儿也不为过。当今社会一次性筷子大行其道,美其名曰“卫生筷”,用过一次就扔掉,是不是也扔掉了更重要的东西呢?